close

中興大學惠蓀林場人員十六日至原本封閉的北港溪上游探勘,在溫泉露頭附近,發現狀似鐘乳石、石筍的「沙筍」,五、六坪的硬沙地,長出約廿至卅公分的沙筍,在林場工作廿多年的巡山員驚訝表示,從未紀錄這奇特的現象。

地質專家指出,沙筍形成原因是「差異侵蝕」,與鐘乳石形成原因大不同,也頗為罕見。

北港溪上游,原為供應大埔里地區灌溉用水的能高大圳進水口,過去南投農田水利會循有勝山林道維護水源頭,近年颱風頻傳,林道中斷,日據時代沿著山壁修築的水圳部分毀損,水利會趁枯水期,沿北港溪河床開闢一條便道維護,場方人員順道入山踏勘,意外發現「沙筍」這個特殊的地理奇景。

惠蓀林場場長楊桂彬觀察,沙筍形成需天時、地利,沙地要夠硬,達到人踩踏上去不會陷落,河水暴漲,帶來一層薄石片,正好鋪在沙地上頭,上方的峭壁呈ㄏ字形,經年累月滴下小水滴,石片下方侵蝕程度較輕微,周邊較重,長時間後沙筍才得以慢慢冒出,更奇特的是,水滴墜落的小水花,也會在水窪旁形成小沙筍

楊桂彬進一步分析,沙地太軟會變泥、靠近溪床太近會流失、石片也不能太厚重,因為沙筍會被壓垮,水滴不能多到成水柱,否則沙筍會被沖垮,大自然的力量,讓每根沙筍上頂著小石片,有如「飛來石」。

「連任職林場廿多年的巡山員也不曾見過,要形成這樣的景觀可能要數月或數年,來一場大水可能消失。」楊桂彬進一步指出,沙筍地理現象的稀有。

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林慶偉指出,沙筍無正式的學術名稱,成因是水分造成的溶蝕,只要石片比沙地稍微硬些,就會製造差異侵蝕,沙筍不是長高,而是周邊的沙地變低,與鐘乳石碳酸鈣沉澱型態大不同。

由於北港溪上游八公里河床便道為臨時性質,道路崎嶇難行,不時有落石,場方強調,暫不開放遊客通行,但未來不排除規畫整理,讓遊客有機會接觸奇特的地理景觀。

廖肇祥/南投報導

新聞來源:中時電子報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哇!會不會太神奇了..
天氣回暖一點,來去探堪一下好了!
如果夠閒的話..囧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泡泡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